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       学校啊,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,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?今天清晨,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,多年以后,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?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——《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》·张晓风(台湾)
 
 
       不知道从哪天起,小学生的爸妈凑在一起,也开始讨论送孩子出国的问题了。这股风潮,远比《小别离》开播要早得多。
 
       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:2014年发布的《美国国际中学留学生》报告显示,2013年,全美共有7.3万余名中学留学生,其中中国留学生人数最多,占比超三成,达2.3万余名。在中国人最热衷去到的加州,中国籍中学生比例甚至接近60%。
 
       女儿发小儿的妈妈,孩子才上小学一年级,已经在盘算,如果去美国读初中,是寄宿好呢,还是自己去陪读好呢?如果陪读,是买房好呢,还是租房好呢?
 
       这些妈妈心中,一定在反复问自己:“美国啊,今天,我交给你一个聪明伶俐的小男/女孩,多年以后,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?”毕竟,对普通家庭来说,送孩子去外国读书,不说倾其所有,也得拼上半条命,投资回报是必须要计算的。
 
      我在孩子教育上一贯懵懂。对这个问题,我没有答案。不过,这次去美国,看到了身边一个活生生的案例。
 
      我家女儿的大表姐——下面就统一称呼“大表姐”吧——是在15岁的年龄远渡重洋的。家中独女,四体不勤,五谷不分,油瓶儿倒了都懒得扶。当时,所有人都对这个决定表示怀疑。孩子外公更是进行了激烈抗争。外公说:“美国,那是个什么地方,人情比纸薄,孩子这么小,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?”(画外音:老爷子,您是不是《北京人在纽约》看多了……)
 
      抗争也没用,手续办好,大表姐独自飞往美国,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活。
 
      孩子到美国后,寄宿在弗吉尼亚州一个白人家庭里。住爸住妈(指寄宿家庭的男女主人)对她非常好,她平日除了学习,也会帮住妈带孩子、做家务、购物,周末还跟全家一起去教堂。
 
      今年夏天,孩子高中毕业,被加州大学的一所分校录取。她的父母想陪她在美国来一次毕业旅行。刚好我也要带女儿暑期旅行,就这么组成了一个亲友团,同游美国。
 
       在美国的18天里,异国风情所带给我的震动,远远没有大表姐给我的震撼大。和中国家中那个我熟悉的小姑娘相比,她就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。
 
       首先是能干。她的父母原本想去美国照顾女儿,结果发现,不会讲英语什么也做不了,反而事事要孩子照顾。到后来,这个家族旅行团,主心骨完全变成了这个18岁的姑娘。因为熟悉当地情况,英语又溜,从规划路线,到订酒店、叫出租、点单、购物,全是大表姐一力承担。就连她爸开车,因为用不来美国的导航,也是大表姐全程坐镇副驾驶室,负责指路。
 
       我们的美国行不算顺利,路上出了两次不大不小的交通意外,所幸无人受伤,但车子被撞坏了两辆。事故处理过程中,所有对外的沟通协调,都由大表姐全权负责,打电话给警察局,给租车公司,给对方车主,不停地交涉,直至圆满解决。后来大表姐告诉我,她从来没想过有朝一日会主动给警察局打电话,当时她的声音都在抖。18岁,还是个孩子呢,确实难为她了。
 
       在旧金山时,我们决定租房车。提车时,大表姐作为代表接受了一个简单的房车使用培训。上车后,我们发现,到处是乱七八糟的按钮,哪个开水,哪个开灯,哪个开门,难倒了所有人。大表姐瞬间变身机械专家,指导大家如何使用各项按钮,如何外接供水供电系统,动作如行云流水,充满豪气。衬托得我们几个大人,都跟废物点心似的。
 
       除了能干,她还能吃苦,极有责任心。在家里,周末要睡到中午才肯慢吞吞起床的小女孩,在美国居然这么能吃苦。有几天赶路很辛苦,一天开七八个小时,甚至有天赶路到凌晨两点。只要车在行进,小姑娘就坚守在副驾驶座位上,给父亲指路,片刻都不休息。
 
       第一天用房车,没有经验,排污管插得太深,反而引得污物上涌,地面一团糟。那场景,我才看了一眼就扭头去吐了,大表姐却耐心地陪着父亲,用水冲洗地面,一直到收拾干净为止。
 
      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,还有孩子变得非常懂礼貌,很有公德心。路上,她妈妈悄悄和我抱怨,孩子给他们夫妇下达了不少清规戒律:不许插队,不许高声说话,不许在公共场所吃东西,坐扶梯要靠右边站,吃快餐要自己收拾盘子,椅子要推回桌子下面才能离开,不小心碰到人要说Excuse me……其实都是些基本礼仪,但在国内不那么严格,做不到大家也不以为然。但大表姐是非常认真地在执行这些礼仪规范。
 
       我女儿也被大表姐“提醒”了一次。一天小姐妹在酒店吃自助早餐,我女儿给姐姐讲故事,讲得太高兴,声音大了些,姐姐立刻制止她,请她轻一点。我不禁联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,探讨为什么外国孩子在公共场所都很安静,而中国孩子都吵闹不休?看来是和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关系。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,大表姐在非常努力地融入当地生活,以当地人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在要求自己。
 
       看到孩子出落得这么懂事,作为家人,我们是既骄傲又心酸。没有人无缘无故就变得能干和独立,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娇娇女,到卷起袖子就上阵的女汉子,这其中走过什么样的心路历程,只有孩子自己知道。
 
       大表姐的妈妈更是心情复杂。她一方面满心自豪,一方面颇感失落。孩子还很小就离开了妈妈,现在各方面都很自立,见面再也不黏着妈妈了,反而和住妈发展出了深厚情谊,和住妈打电话有说有笑, 对着亲妈却淡淡的。
 
       我开导她,这世间,只有父母对子女的爱,是以别离为最终目标的。我们所有的努力和付出,都是为了孩子未来有能力独自面对这个世界,好好地生活下去。孩子终究要离开家庭,或早或迟,大表姐只是比别的孩子更早了一步。
 
        就像龙应台在《目送》中写的:“所谓父女母子一场,只不过意味着,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,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,而且,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:不必追。”
 
        既如此,就目送着孩子展翅高飞,在心里为她喝彩加油就好。至于血脉亲情,那是无论如何割不断的,它深深沉淀在血液里,何必杞人忧天。
 
       在我家的这个故事里,孩子的成熟成长,确实是留学美国直接带来的。但是不是只有把孩子送出去,才能促使她长大?似乎也不绝对。不少孩子留在国内,采用其他的成长路径,也成为了优秀的孩子。另外,高昂的留学成本,亲人分离的痛苦,孩子在陌生环境中承受的种种压力,都是家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。
 
        好在,我还需要过好些年才直面这个问题,还有时间慢慢探索。列位看官,你们又会如何选择呢?
 
 
         更多文章,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“杨柯灯下拾粹”。
 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杨柯

杨柯

23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曾在解放日报集团供职5年,后转型做企业公关至今。著有《媒体广告的奥秘》一书,曾发表新闻作品近两百万字。

文章